2)第988章 手长的优势_大明元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舰桥里看得明白,他知道其实炒花部的这一波溃败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双方所处的位置是平时根本不会出现的——明军居然在河里,他们根本够不着!

  换做一般的情况,他预计对方被第一发达到后军的炮火袭击之后,第一反应绝对不会是撤退,而是直接前压,甚至果断冲阵,杀入明军阵地,与明军绞杀在一起,如此明军火炮自然也就不敢再开炮了,弄不好还会丢弃火炮逃命——步兵若是抵挡不住,没有短兵相接能力的炮兵发生溃散,那是常有之事。

  所以刚才这短短的一次交手虽然明军方面看起来威震来敌,仅发两炮就把敌军千余骑兵给打了个崩溃,但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我能打你,而你不能打我”这个显然“不公平”的基础之上的,倒不是说明军火炮一出,炒花部就被摧枯拉朽地摆平了这么简单。

  这里要补充说明一下,明史书中的炒花本身就是人名,也就是刚才那位炒花台吉,他的本名叫做舒哈卓里克图洪巴图鲁。

  同时要补充介绍的是关于兀良哈和内喀尔喀五部的一些问题:兀良哈是明人对漠北蒙古东部的称呼﹐又名朵颜三卫。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元璋置泰宁卫、朵颜卫、福余卫指挥使司。因朵颜卫地险而强,且为兀良哈人,故以兀良哈概括三卫。

  但在十六世纪中叶,兀良哈三卫屡屡不服汗廷的管束,不断地与其他万户发生摩擦,在嘉靖三年,也就是公元1524年,兀良哈万户的诺颜突畦、格儿博罗特起兵攻打喀尔喀万户,汗廷派使者调解也完全不理。

  此时的蒙古大汗博迪汗(达延汗之孙)在1524年、1531年、1533年、1538年先后四次讨伐并最终与奉命出兵的俺答汗等瓜分了兀良哈万户——俺答汗其实是为了分赃而去的,这一点不必细说了。

  而在此之后,占据了泰宁、福余卫领地的内喀尔喀部假托两卫的名义与明朝互市。但是明人对此没有刻意加以区分,此后便称内喀尔喀为兀良哈——实际上从那之后的兀良哈与明初的兀良哈是完全不同的。

  而关于内喀尔喀部,在达延汗分封诸子之后,其五子阿勒楚博罗特受封居喀尔喀万户中喀尔喀河以东的五个鄂托克,称为内喀尔喀。

  内喀尔喀分这五部为扎鲁特、巴林、弘吉刺惕、巴牙兀惕和乌济叶惕,也称巴林、弘吉拉、扎鲁特、巴亚特、乌吉也特或者札鲁特部、巴林部、翁吉剌特部、巴岳特部和乌齐叶特部五部。

  这个阿勒楚博罗特的儿子虎喇哈赤,南下兼并兀良哈的泰宁卫。虎喇哈赤有五子:长子乌巴什卫征领有扎鲁特部;次子苏巴海(即明人口中的速把亥)领有巴林部;三子兀班贝穆多克新领有弘吉刺惕部;四子索宁岱

  请收藏:https://m.bqgu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