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42章 经济与党争(四)我不杀伯仁_大明元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时候还是比较严肃的,会比较认真的审视,到这第二类的时候差不多就是二郎腿翘着抖啊抖、点心往嘴里塞着嚼啊嚼,草草看完顺手批个“可”……接下去的程序照第一类执行。

  到了第三类,朱翊钧早年还会看一看,如今基本不看了。这还不好说他怠政,因为这一类真的没什么意义。

  比方说某位京官外放地方(不一定是贬官,也可能是升官),写了道疏文来问安。说什么臣出京年余,思念皇上甚矣,然后东拉西扯写了洋洋洒洒一两千字,最后发现并没有任何工作相关的内容。

  别看全是屁话,内阁照样要拟票回文,因为皇帝也是需要回答这种问安的。不过高务实在这一点上也很懒,一般只票拟四个字:“照例勉慰”。

  而朱翊钧比高务实更懒,连那个“可”字都懒得写了,直接吩咐了陈矩:“今后这类问安的疏文就照票拟勉慰即可,不必等朕朱批。”于是形成惯例,皇帝朱批完的奏疏,放在最左边的那一摞是不需要皇帝朱批的,司礼监拿回去直接照票拟的“照例勉慰”写个回复就行了。

  其实这种没事找事的奏疏不光明朝有,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其中鞑清因为年头近,留下的真迹最多,比如故宫就公开过很大一批清诸帝回答这类“废话折子”,非常非常多,这里只举个比较好玩的例子,或者说一个人:

  康熙年间的杭州织造孙文成,一日上疏《台湾朱一贵聚众起兵折》,里面的内容其实就一句话:禀告皇上,朱一贵聚众起兵了!——注意,这位老兄不仅时间没给,地点也只是泛泛的“台湾”。

  康麻子回复:“尔此无头无尾之言实在不懂。”

  其实康麻子这么回复已经很客气了,因为这个杭州织造报告的消息其实是个旧闻,早在之前两个月就有人报告过,是时任闽浙总督报告的。当时康麻子回复说这事儿有点大,正在写招抚谕旨。

  而按照历史记载,朱一贵当年四月底起事,闽浙总督五月初上报,六月中旬清军登陆,六月底局面平息。然而这个杭州织造孙文成却在七月跟皇帝说“台湾有人聚众起兵啦”……可以想象康麻子当时的心情。

  然而这个不走心的杭州制造孙文成又继续作死,写折子问圣安,同时提到:法雨寺住持圆寂,还有个叫仇兆鳌的文人前段时间也死了。

  康麻子回复:知道了。尔请安折装在此折一个信封内具奏,无礼,不敬。(你把向朕请安的折子和这个奏折放在同一个封套里面,是皮痒欠收拾吧?

  这位孙文成老兄不仅脑子拎不清,还特别爱请安,根据放出的记录来看大概两三个月就会上一道请安折子,除了请安屁事没有。康麻子的回复绝大多数都是:“朕安”,但其中有一次可能是心情好,多写了几个字

  请收藏:https://m.bqgu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