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32章 辅弼(廿九)关原还是安土?_大明元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度已经比较高了,但归根结底还是没学到精髓。即便他们读的也是中国书,也知道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他们要么没弄清“我”的“族类”究竟有多大的范围,也不知道如何完美区分。

  当然,他们现在本来也区分不了,因为不论是日本文化、朝鲜文化、安南文化,都是从中华文化延伸出去的,好比是某种“支流”。当他们需要弄清楚“我族类”的范围时,就必须从文化上溯源,结果一溯源就到了中华文明,那怎么区分呢?只能承认中华是他们的文化母国。

  再加上日本在宋朝时就有找宋朝赴日商人“渡种”的优良传统,因此现在的日本人并不会在文明上排斥汉人,反而很愿意与汉人通婚,并认为这能让自己的后代得到某种“提升”,在家族中不仅不会受到歧视,反而还会被高看一眼。

  简单地说,此时日本人的心态,就有点后世某些被籽油皿煮洗脑洗傻了的人一样,对“中华”是以膜拜为主的。有人可能会问,那丰臣秀吉是怎么能发动壬辰倭乱并把目标定在取代大明的?

  道理很简单:入关。也就是“夷狄入中华则中华之。”

  正因为他们自己都只敢说自己是小中华,而又心心念念那个大中华,偏巧中华文明自己也说“夷狄入中华则中华之”,那岂不是妙哉——我打进中华之后,我就成了中华了啊!还有什么理想比这样的屌丝逆袭剧本更让他们心潮澎湃?

  当然,这些东西大多属于此时日本人的潜意识心理,平时他们自己都未必会去琢磨,就像如今的甲斐姬:我都是高家的人了,我当然是要为夫家打算啊!再说,这样做对成田家也有极大的好处,我为什么不做?至于你说日本,得了吧,日本不过是小中华,我都大中华了,那小中华还有什么好眷念的?

  甚至在她看来,说不定“大中华”本来就是可以把“小中华”囊括在内的一个概念。这就好比你是个县令,平时听知府的话当然没问题,可哪天巡抚来了,你听巡抚的话有问题吗?那更别说是皇帝来了。

  甲斐姬具体做了什么呢?当然是推波助澜,两头支助,将双方都武装起来,使得双方都认为局势已经明显对自己有利,是时候与对方决一死战,逐鹿天下了。

  甚至,为了平衡双方的实力,甲斐姬还在请示过高务实之后重新给“东西两军”分配了几个砝码人物。

  比如,原历史上阴差阳错跑到西军一边的岛津家,这次由于岛津家早已是京华多年的贸易伙伴,全日本都知道他们的立场,所以也就提前站队了德川家康。

  但是也有并不为外人熟知的,比如黑田家,他们并未表明过立场,这次就被甲斐姬安排去了西军——虽然他们在原历史上也属于西军,但主力并未去关原,这

  请收藏:https://m.bqgu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