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38章 总百揆(卅三)威虏堡_大明元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到要用来作为渡河的工具时,船工向皮囊中吹气,羊皮就膨胀为鼓鼓囊囊的革囊。

  这种革囊,可以用它承载木筏,同时让许多人飘浮过河。大致说来,大凡水流湍急,不易舟楫的河流,蒙古军当年都采用这种“革囊渡江”的方式。

  如今这段黑河水流并不湍急,但因为荒无人烟,而且刘綎也没时间久等,自然也就不考虑什么征集民间舟楫渡河了,只能“革囊渡江”。好在刘家军的骑兵将领去额尔德木图那儿“进修”过,对于蒙古人这套办法学得很仔细,军中常备了足用的革囊,因此渡河一事很快办妥。

  过了黑河,刘綎再次安排补水、喂马、吃饭,以及还给了三个时辰让大伙儿抓紧时间睡一觉,同时派出三支夜不收,均往威虏堡方向撒去。

  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毕竟这么一支八千人的骑兵如果突然杀到威虏堡城下,人家搞不好会以为是蒙古军到了,到时候闹出乌龙来就不好了,因此需要先派夜不收前去打打前站,通知一下对方。

  这还有个好处就是让威虏堡提前做些准备,比如那十六门大炮,能调动的部分就赶快做好装车准备,能一同随征的人员也一样,应该提前做好准备。

  刘綎在这件事上倒是毫不客气,反正高务实给过他权限,京华在甘肃的武装力量在必要时都需要听从他的调用。刘綎也知道这个权限算是给他开了小灶,搞不好还有自己妹妹的面子因素,因此对待这件事他也很认真……可不能把护矿队浪没了,这是老板的私兵呢。

  三个时辰之后,刘綎率八千骑兵准时出发。这一次,他们依旧没有上马,仍然选择牵行,并且由于不在是崎岖山路,行军速度还拉高了一点。按照马速来衡量,已经到了“快步”的程度。

  说到马速,这里补充一点冷知识。马有四种速度,由慢到快分为慢步、快步、跑步、袭步。每一种速度都对应一种特定的步调,或者说步伐,也可以说动作姿态。

  慢步又叫常步,是马行走的基本方式,是四节拍(蹄音)步伐,踏蹄的顺序为:右后——右前——左后——左前。速度一般为3-4英里每小时,即5-6千米每小时。换算成大明的说法就是一个时辰走十一二里。

  快步即快跑、快跳,是马匹对脚肢轮流动作的两节拍(蹄音)步法,有四蹄均离地的腾空期。踏蹄的顺序为:腾空期——左后、右前——腾空期——右后、左前。速度一般为6英里每小时,即约十公里每小时,或“一个时辰二十里”。

  跑步是三节拍(蹄音)步伐,以左跑步为例,踏蹄的顺序为:右后——左后、右前——左前——腾空期;以右跑步为例,蹄音的顺序是:左后肢、左对角肢(左前肢和右后肢同时动作),右前肢,随后是瞬

  请收藏:https://m.bqgu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