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028章 宫里宫外(圆一)触灵魂易,触利益难_大明元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他们之中有人默默牺牲,有人名传千古。…

  然而,很多人可能直到死去也并不一定仔细思考过,他们效忠的对象究竟是谁?是国,还是君?亦或者其他?

  现代社会,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与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普遍都会选择以国家的利益优先,尤其是在深受苦难的中华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这种认识铭刻进了人们的骨子里。

  然而在古代,却始终有一个矛盾,即“我”究竟是应该优先忠于“国”呢,还是优先忠于“君”呢?当两者发生矛盾时,“我”该如何选择?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对古人眼中的“国”这个概念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最早的“国”这个概念,与后来的“国”是不一样的。最早的“国”要小得多,所表示的也就是诸侯国。那时候,比国大的概念是“天下”。因为古人认为,在君王所拥有的江山以外,就没有其他国家了,因此君王的江山也就是“天之下”的所有地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消灭了诸侯国,完全实施郡县制,因此也就只剩下“天下”这一个概念了。后来汉朝初年又设立了“国”,也就是藩国。不过后来因为藩国对中枢的威胁太大,因此又不断削藩,让藩国越来越弱,越来越小。

  此后,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时代,其实一直就没有正儿八经的“国”这一说法,只有“天下”。这里可能有人抬杠,说历朝封亲王按说都指一国,比如大明现在,皇子封王之后去自己的封国,它不也叫“之国”吗?但问题是,这“国”显然只在名义上存在,只是为了维护“亲王有国”这个古老的传统。

  虽说这时候的人已经认识到天下不只是中原国家这一部分,在中原国家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民族的国家。不过,“国”的真正概念却依然没有形成。

  这是因为,古时候中原大一统国家往往都和周边建立了朝贡体系,于是至少在名义上依然将周边这些国家纳入了中原国家的管辖范围,依然是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下”概念。

  这种情况,直到鞑清末年列强入侵的时候,才有所改变。那时候的列强,都把鞑清称为“清国”。鞑清本来是不承认外国的,还认为外国人是“夷人”,是“洋人”,但是当外国实实在在地打进来,鞑清打不赢的时候,就不得不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国”,而不代表“天下”了。

  从这里其实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自身文明的极大自信。当然,这可能是一句废话,毕竟“中国”这个词本身就是“中央之国”的意思,还要怎么自信?

  尽管鞑清承认自己不代表“天下”了,但依然要在“国”之上,加一个“家”字,构成“国家”,或者是“家国”。这可见古

  请收藏:https://m.bqgui.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